正筆鋒鍛人格
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
按照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,各地正在認真貫徹落實的“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(yè)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”(以下簡稱“雙減”)工作,可謂是一聲驚雷,把很多教培人都炸蒙了。毫無疑問,“雙減”對學科培訓的打擊是致命的,那么它對書法培訓就一定是春風拂面嗎?就此,筆者談幾點個人的認識和思考,以期拋磚引玉,引起更多業(yè)界人士的關注和討論。
一、關于書法定位
“書法進課堂”以來,書法課究竟是語文中的寫字課,還是美術中的書法課,還是與美術、音樂、舞蹈課并駕的專門藝術課程?至今仍爭論不休,概念模糊,沒有一個清晰、明確的定位。
從文件上看,教育部《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》體現書法具有語文學科與藝術學科的雙重屬性,但通篇條文共3723個字無一提書法為藝術。在學校課程安排上,目前每周一節(jié)的書法課也是從語文課時中拿出的,可見各地教育部門認可的書法還是偏重于語文屬性。但中辦國辦《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》,則明確將書法定位為藝術課程。如此,依文件層級、效力,書法應為藝術課程。
從管理上看,雖然各地對書法教育都愈發(fā)重視起來,但對書法教育的管理卻是各唱各調,不盡相同,責任主體不一,或責任不落實不到位。有的地方歸基教科管,有的地方歸體衛(wèi)藝科管,有的地方歸語委管,也有的地方卻是多頭管理,以致分不清書法到底屬于哪個學科,到底由誰來管。
“雙減”文件要求,“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,各地要區(qū)分體育、文化藝術、科技等類別,明確相應主管部門,分類制定標準、嚴格審批?!庇纱丝梢姡瑢Ψ菍W科類的認定權限是下放到地方的,那地方由哪一級來定(省級、市級,還是縣級?),又由誰來管?(教育、文化、還是文聯?)筆者以為,這肯定還要“再研究”“再討論”,一時半會是不會明確的,甚至還可能由于各地主管部門不同,其站位不同或對書法的認知不同,出現對書法定位不一的情況。對此,我們也只能靜觀等候了。
二、關于書法市場
“雙減”實施后,大量的學科培訓機構必然向非學科類培訓轉型。公開的信息顯示,類似于新東方,好未來等以K12 教培為主要業(yè)務的機構已開始向藝術培訓“進軍”了。因為資金背景雄厚,也有一些教育投資機構在出手收購、兼并、重組藝術培訓機構,或高薪聘請專業(yè)教師,優(yōu)秀校長,意圖迅速搶占藝術培訓市場。這對于原本“量小體弱”的書法培訓機構來講,是否就意味著“狼來了”呢?不可否認的是,將來書法培訓的競爭對手會越來越多,而且由于這些學科類機構擁有相對成熟的營銷體系和團隊構建,“搶”生有術,可以預見在一定程度上,已對現有的書法培訓機構構成潛在威脅,甚至會被擠壓生存空間。
但從積極因素來看,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涌入,可以認為還是利大于弊。一方面,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涌入是在倒逼書法培訓機構必須“外樹品牌,內練本領”,加快探索建立規(guī)范運營機制,不斷提升市場營銷管理和專業(yè)師資隊伍建設的能力。另一方面,這些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涌入也會帶來新理念、新思路、新模式,必將大大激活書法教培市場的潛能,使現今并不大的書法培訓市場逐漸做大起來。尤其在2022—2035年的這一階段,隨著美育評價體系的建立,美育進中考的落地,整個書法教培行業(yè)若齊心協力,再造一個如英語般的書法培訓大市場,打造出N個書法培訓萬人校也不是不可能的。
三、關于書法運營
“雙減”政策很重要的一點,是嚴查嚴管校外培訓。目前,國家已把學科類培訓機構的證照登記、培訓時間、廣告投放、資金投入、師資資質、教材教輔等都通通納入到監(jiān)管范圍。在現階段,國家雖沒有對非學科類出臺嚴格的監(jiān)管措施,相對監(jiān)管較松,但不等于不監(jiān)管。筆者以為,在“雙減”政策取得“1年內有效減輕、3年內成效顯著”的實施目標后,國家是一定會對非學科培訓進行規(guī)范化管理的。實際上,目前一些地方或多或少已在對標監(jiān)管學科培訓的要求在監(jiān)管非學科培訓了。
因此,對于書法教培機構,尤其是中小書法培訓機構應抓住這一較為寬松的調整期,積極主動適應“雙減”的變革要求,使書法教培運營逐步規(guī)范起來。換言之,該規(guī)范的要規(guī)范,能辦證的要辦證(包括考取教師資格證),能做到的趕快做,能補齊的抓緊補,才能以不變應萬變。如果不重視、不理會、不在乎、不適應這次的巨大變革,那今后受損的必定是自己,乃至被市場淘汰出局。
四、關于書法教學
“雙減”所引發(fā)的變革是多方面的,其中也包括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變革。在“雙減”政策下,在美育背景下,在語文新課改下,在大量學科培訓機構涌入藝術培訓的當下,書法培訓機構絕不能等閑視之,是時候該認真思考教什么,怎么教的問題了。
實話講,過去書法培訓機構的教學還是停留在技法方面,多聚焦在辦展獲獎上,而非書法素養(yǎng)培訓。如果說,過去的做法是可行的,但現在就不一定行得通,必須加以調整出新。其一,要增加課程教學內容,不僅教技法,還要融合語文、歷史、哲學、美學等教文化素養(yǎng),以增強書法的美育功能,這是適應“核心素養(yǎng)教育”的迫切需要,也是應對教培行業(yè)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。其二,要注重實踐體驗,創(chuàng)新學習方式,通過開展應用書寫、書法文創(chuàng)、書法研學、漢字體驗等多種活動,讓學生“玩”書法,在快樂的書法學習體驗中獲取書法知識和掌握書寫技能。其三,要結合機構優(yōu)勢條件,推出具有鮮明特點,個性化的課程,力求做到“人無我有,人有我精,人精我新”,不輕易被別人替代。學科類培訓大機構加入到書法教培行業(yè)后,首先考慮的是生源轉化,因而會更加注重通識性、系統(tǒng)化、標準化的書法課程設計與開發(fā),而對于現有的書法機構,特別是小機構、個人工作室來講,則要在專業(yè)化、精品化、特色化上做足文章,才能更好地立足發(fā)展。
總而言之,筆者以為“雙減”政策的出臺和落地,對書法教培業(yè)來講,將是一件機遇大于挑戰(zhàn),動力大于壓力的利好事情??梢哉f,今天的書法真正站到了與語數英同等的位置,書法的春天已經到來。